1. 《七絕·改詩贈父親》年代:?現代?作者:?**? 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2. 《采桑子·當時錯》清代:納蘭性德?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淒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情知此後來無計,強說歡期。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3. 《為薛台悼亡》唐代: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手攜稚子夜歸院,月冷空房不見人。
4. 《遣悲懷三首·其二》唐代:元稹?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5. 《蓼莪》先秦: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
1. 解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
2. 出自於李煜的《相見歡 》
3. 全詞如下: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4. 賞析: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鹹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曆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5. 感受:感覺這種離別悲傷之情是在世間最難解脫的感情之一,希望我們都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
參考資料
《相見歡》李煜:http://wenda.so.com/q/1458216102722496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