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南 浦 別
白居易
南浦淒淒別, 西風嫋嫋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
別 董 大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別 離
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樽酒,恥為遊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誌在功名,離別何足歎。
於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裏送行舟。
下麵是他們的具體解釋。。。。。。。。。。。
一:表達戀戀不舍,依依惜別的感情或相思之情。敘寫朋友間深摯情意,主要通過典型的場景語言,聲音、動作、或想象來傳達離情別意。如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李白詩《送友人》、白居易詩《南浦別》等。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詩的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 。浥,濕潤的意思。客舍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是離別的象征,它們通常和離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今天由於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清朗的天宇,潔淨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這是一場深情地離別,而非“黯然銷魂”的離別。詩句中的“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輕柔明快,加強了輕快富於希望的情調,以樂景襯摯情。這首詩精心選擇了離別的典型場景—雨後柳色青青的渭城來烘托氣氛,並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的勸酒詞來抒情達意:離別的依依不舍、深情體貼的叮嚀及殷殷祝願,化作一句“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達到了頂點,強烈而深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詩歌的首聯點告別的地點,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並肩緩轡,不願分離。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麵,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潺潺而過。這兩句“青山” 對“白水”,“北郭”對“東城”。“橫”字勾勒青山的靜態,“繞”字描寫白水的動態,景色廖廓秀麗。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仗。 頷聯、頸聯切題,寫別離的深情。此地一別,離人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飛轉,到萬裏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關懷。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詩人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跡,以白雲隨風飄浮象征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一輪紅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離開大地,隱喻使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是分離時的動作,“班馬”是離群之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以馬鳴蕭蕭,烘托出繾綣情意。
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賞析:詩作開頭寫“渡頭楊柳”點明送別之地並烘托送別氣氛。行客稀少現環境的冷清,反襯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二句中“向臨圻”寫歸江東,點題。友人乘船而去,詩人詩人戀戀不舍,望大江兩岸,春滿人間,芳草鮮美,桃紅柳綠。詩人頓覺自己心中的無限惜別之情就像眼前這春色無邊無際,進而突發奇想:讓我相思之情也像這無處不在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起撲向你,跟隨你歸去吧。詩人將別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蘊藉而深沉。
南 浦 別
白居易
南浦淒淒別, 西風嫋嫋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賞析:南浦,南麵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南浦就和長亭一樣成為送別之處的代名詞。屈原在《九歌》中就有“送美人兮南浦”的詩句,江淹《別賦》中也有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句子。詩的前兩句點出送別的時間、地點,以景襯情。“淒淒”渲染別情,“嫋嫋”倍添秋意。前者寫內心淒涼愁苦,後者寫秋景黯淡蕭瑟。秋風蕭蕭,木葉飄零,秋風愈緊,別意愈與濃。此時此景,怎不叫人倍增離愁。
而全詩最傳神的動作是“看”字,分手後,離人登舟而去,他卻頻頻回首來看,別離時刻的千種相思,萬般離愁,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更何況每一次回首都讓離人肝腸寸斷。想看不忍看,明知傷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雙方的離愁別緒和真摯情意表現得淋漓盡致。而詩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頭了”勸慰, 讓我們不難想象詩人如何強抑自己的感情,而內心的悲楚,恐怕已經無以複加了。
以上幾首詩都通過生動地細節描寫,來抒寫對離人眷戀不舍及朋友間的真摯情意。或以動作、心理傳情,或以語言、聲音達意。描寫形象傳神,離情真摯感人。
二:詩作內容以叮嚀、稱頌、勸慰勉勵友人為主,兼抒別情。如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適詩《別董大》及李白詩《贈汪倫》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
賞析:首聯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工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大地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又為迷蒙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
頷聯寫惜別之感,表達含蓄“跟你離別的意緒呀!”不直說,立刻改口轉折:“我和你一樣遠離故土,宦遊他鄉,這次別離又是客中之別,何必傷感呢!頸聯推開一步,奇峰突起鑄就千古名句:“隻要四海之內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遠在天涯,相隔千山萬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鄰一般。”詩句意境開闊,音調爽朗,一洗悲酸之態。尾聯以勸慰作結。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別常在岔路口處分手,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無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像小兒女那樣情意綿綿。
別 董 大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唐人送別詩中,那些淒清纏綿、留戀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以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作。詩的前兩句寫眼前之景,純用白描手法,曛,,曛黃,指夕陽西沉時景色。日暮黃昏,黃雲千裏且大雪紛紛,於北風狂吹之中,唯見高空斷雁,出沒寒雲。此等景象,氣象雄渾,意境悲涼。使人頓生淪落之感,遊子何之之意。似有壯士嘯響於耳側。眼見別意淒酸,似將拘於俗套,景物描寫仿佛在為抒情蓄勢?是寫戀戀不舍的離情還是寫真摯的友誼?都不是,高適卻把臨別贈語說得體貼入微而又堅定不移:“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因為是知音,說話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淪落,才化希望為慰藉,並在慰藉之又充滿信心和力量。詩歌語言質樸無華,卻如一輪燦陽噴薄而出,情感熾熱,讓人蕩氣回腸。恰如詩家所謂“為壯士增色,為遊子拭淚”。
三:借送別言誌詩。這一類送別詩,以送別為題,但實際目的是借送別表達自己的誌向或懷抱。如李白詩《夢遊天姆吟留別》、陸龜蒙詩《別離》、王昌齡詩《芙蓉樓送辛漸》等。其中以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最有名氣。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王昌齡因不拘小節先後兩次被貶,一次被貶嶺南,歸來後任江寧丞,本詩寫作於此時,正值眾口交毀之際。幾年後被貶到更為遙遠的龍標。當時他的朋友辛漸從江寧到潤州(今鎮江)再到揚州,然後北上到洛陽(詩人的故鄉)詩人和朋友在潤州的芙蓉樓分別。
賞析:詩的首句寫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無邊無際的愁網。“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動態。夜雨增添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別離的氣氛。寒意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浸透在離人的心頭。(因離情滿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見。)清晨,天色已亮辛漸將登舟北歸。使人遙望江北遠山,想到行人不久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於景,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寫山孤,實寫人孤。“玉壺”象征高潔清白的品質,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傳達了自己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詩的後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含蓄蘊藉,餘味無窮,曆來為人傳誦。
附:
別 離
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樽酒,恥為遊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誌在功名,離別何足歎。
四:借送別表達思古之情。如駱賓王詩《於易水送人一絕》。
於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賞析:這首詩的第一聯寫“荊軻刺秦”事,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複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送於易水,“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陶淵明《詠荊軻》)荊軻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歌聲悲壯激越, “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首句中“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前兩句概括了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麵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達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句式對仗仗,後一句是全詩的中心所在,它寓情於景,景中帶比,稱頌荊軻的那種不畏強暴的高風亮節千載猶存,還隱含著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對荊軻式英雄的思慕。詩句中用“已”和“猶”兩個虛詞,使句子變得自然流利,音節舒緩,讀來有一種蕩氣回腸之感,有力地抒發了抑鬱難申的悲痛。
五:以送別為名,實為寫景或抒發其他情感。如李白詩《渡荊門送別》,楊萬裏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等。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賞析:西湖美景曆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裏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衝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 相襯,又使整幅畫麵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詩題名為送別,但全詩卻無別意,在形象的描寫中流露出對景物的喜愛之情。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裏送行舟。
這首送別詩是青年李白出蜀時所作,和傳統意義上的送別詩不同。詩作寫告別故鄉,而非送別朋友,並別具一格地寫出了故鄉山水陪伴詩人、萬裏護送的動人情景。構思巧妙,形象奇偉,想象瑰麗,意境高遠。
首聯交待詩人的一路遊蹤和出遊目的。青年李白出蜀過荊門山,不遠萬裏,放舟東下,直赴荊門之外的楚國故地。古樸原始的楚地風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蘊,深深地吸引著神往外界的李白。頷聯遠眺近觀,觸目生情。出句說山,船行江上,山隨舟隨水相對挺出,船行甚急,撲麵而來,轉瞬即逝。最後,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闊平坦的漠漠曠野。 “隨”字化靜為動,生動傳神,給人應接不暇之感;入句寫水,船過荊門,平原開闊,作者視野為之一開。“入”字平中見奇,寫出了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用語貼切,力透紙背。頸聯上句寫晚上明月倒映水中,皎潔如鏡。“飛”字,動感十足,既寫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隨形之感,又反襯船行之速。下句寫日間彩雲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嵌一“結”字,擬人生情,引人聯想,這一聯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斕,意境奇麗,充分表現出詩人與月同行,與雲同飄的興奮喜悅之情。
尾聯呼應標題,點明主旨。李白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蜀地生活,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一路護送,萬裏相隨,形離不離,從對麵寫來,越發顯出自己的思鄉深情。這首詩題為送別,實則表達對故鄉的眷戀 ,以故鄉水對自己萬裏送行的深情厚誼,反襯自己思鄉深情,言有盡而意無窮。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