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該片根據R.J. 帕拉西奧的小說改編,講述了一位有麵部缺陷的小男孩如何進入普通學校,並重拾自信、積極麵對生活的勵誌故事 。
"勵誌"取向的文藝作品的基本套路是:在一個充分悲慘的境遇麵前,主人公通過主觀的努力衝破現實牢籠、改變自身的悲慘境遇,從而達到幸福的彼岸。
觀眾和讀者對這類故事司空見慣,從而給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麵故事要足夠令人感動、要能催人淚下,另一方麵故事能夠在現實中落地,讓人們覺得在現實條件中會真實地發生,從而說服現實中的人接納作品所傳達的理念。
帕拉西奧的小說《奇跡男孩》和斯蒂芬·卓博斯基執導的同名電影就在努力實現這種勵誌的故事:一個名叫奧吉的小男孩患有先天基因疾病,麵部生來就有重大缺陷:
眼睛比正常位置低了一英寸,幾乎掉到了臉中間……他沒有眉毛和睫毛,相對他的臉來說,鼻子大得不成比例……有時候人們會認為他是被燒傷的,因為他的容貌看起來好像融化了,形同垂淚的蠟燭……
為了治療,他自出生起就經曆無數次手術,身體無比虛弱,一直沒有正式入學。在十歲這一年,父母在百般猶豫中送他去"畢徹預科學校"讀五年級,他如"待宰的羔羊"一般,不得不承受因他的奇特麵容而帶來的驚異、歧視和排擠。
電影《奇跡男孩》對小說進行了忠實還原,尤其是充分再現了奧吉剛入學時的心境:由於從小就日常遭受路人的驚異、恐懼和竊竊私語,他沒有勇氣麵對陌生人,眼神低落下垂,甚至隻會盯著新朋友的鞋子。他還要承受以同學朱利安為首的小團體的惡意人身攻擊。
電影更多隻是把這種排擠表現在孩子之間,但小說交代了更多背景:奧吉隻有為數不多的好朋友,如傑克和薩爾莫。但朱利安的父母奧爾本斯夫婦在寒假期間為了排擠奧吉和他的朋友,開辦了一次盛大的百人派對,邀請了除奧吉和他的朋友之外的幾乎所有同學和家長。
《奇跡男孩》的故事在號召一種更友善的社會文化:即倡導在旁觀者方麵,不要用單一的羸弱特質來評價人,要懂得欣賞一個人的全部;同時那些具有缺陷卻無法改變的人,也不要因為有限的缺陷而否定自己的全部。而應該像奧吉那樣,培育自己的完善人格,用行動來努力創造其他方麵的可能性。那麼即使相貌無法改變,但自己的其他優勢也能贏得廣泛的承認。
在小說和電影的末尾,朱利安的父母對畢徹預科學校的校長很是氣憤,決定讓孩子轉學。這其實是在預示:像朱利安這種家境極端優渥,掌握較多社會資源的人,即便一直采取一種狹隘並鄙視他人的態度,在相當長期的時間內,也能夠找到適合的環境和不錯的生活。這是短時期內難以改變的。
不過幸運的是,至少在畢徹預科學校的範圍裏,身為校董的朱利安父母還不至於權勢熏天,徹底抹殺像奧吉、傑克這些群體生存的可能性;至少還會有像圖什曼校長這樣善良的人,來保障一個公平合理的環境。也隻有在這種情況下,麵對悲慘現實時采取積極的態度,才能有可能迎來解脫;而這種公平合理的環境,也離不開每個成員的創造和爭取。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