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卡夫卡 《地洞》
《地洞》寫於1923到1924年間,即卡夫卡住在柏林期間,這是卡夫卡短暫一生的最後兩年. 1924年的6月3日,作家就因病重而離開了人間.寫於這一時期的《地洞》,可以說是作家最後一部篇幅較長的小說了.
《地洞》以第一人稱“我”作為小說敘述主角,“我”是一行將年老的動物,“我”建造了一個地洞,打算在此度過餘生.卡夫卡的小說往往都隱藏了一個象征體係,《地洞》也不例外.
二
營造一個地洞並非易事,不僅是由於地洞本身在工程上的特殊性,處於地底之下的地洞,對建築技術的要求顯然比別的要高些,而且“我”總是不能對一個想法長久地確信無疑,一個想法很快就代替了另一個,又很快地為另另一個代替.常常是這樣的,某項具體的工程還在進行當中就被擱置下來,一項新的開始了.地洞何時才算大功告成呢?這是一個費解的問題.
以一個土坑為起點,向地底下四麵八方延伸的地洞猶如老樹的根,龐大繁複.
建造地洞是為了保護自己,外界是危險的,地洞的營建隔絕了“我”和外界.很明顯地,“我”隻是防守型的小民,“對任何一種比較認真的進攻,我都準備退讓”,從這一目的出發,減少地洞與外界的接觸麵無疑是必要的.然而正如讀者看到的,地洞像病毒一樣地蔓延擴散.
這似乎是一個悖謬,這頭小東西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
三
“我”是一個弱者,因此“我”總是猶豫不決,對一切都沒有信心,許多想法在“我”的腦海中出現,但它們比過客還匆匆.小說裏寫到“我”的一次為了確證地洞入口的安全而進行的外出考察.這是一次奇特的經曆,是小說的高潮,“我”來到了地麵.然而這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我”陷入了“困境”.
如何確證入口的隱密性及其可能起的保護作用.當然,到外麵進行一連幾天的觀察並非不可行,但是它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如何回到地洞呢?顯而易見的,由入口進入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可以信賴的人,它會為我留在外界,觀察地洞的入口,並準備隨時向“我”發出危險的信號,這是最好不過了.但這在現實是可能的嗎?一個留在外界的人,“我”還能予以信任嗎?那麼“我”隻能做的似乎是,建造兩個地洞入口處,它們之間隔離適當,“我”可以在一個入口處對另一個進行觀察.
四
一隻奇異的小動物造了一個地洞,由一個大的城郭儲藏室和許多地道組成的地洞是為了躲避外界的敵人。這是它的藏身之處,邏輯它是這樣認為的。可是地洞的工程一旦啟動,邏輯就被推翻了。然後又不斷地建立,不斷地推翻。小動物的每一項行動都處在矛盾中。它像鍾擺一樣地來回奔忙,時刻處於不安中。
小動物的不幸與外界的威脅無關,一切的矛盾和衝突都來自內心,由它天生不幸的性格所決定。這種性格上的缺陷直接導致了地洞的形成。地洞內的一切設施的作用全是模棱兩可,難以理解的。
既然建造了地洞,為什麼這頭小動物總是想到向外逃遁呢?即使在營造與世隔絕的地洞時也以這一點為先決條件?莫非地洞裏有遠比外界大得多的危險?它發現,原來表麵寂靜的地洞實際上並不安靜,有某種噪音總在搗亂。噪音在周圍安靜的襯托下反而更加突出,預示著比外界更大的危險,使它感到毀滅性終日懸在頭頂。可是這樣一個地洞,初衷是為了躲避,為了安全。為達到這個目的,它一直不斷地對內部的設施加以變更和改善盡管完全沒有收效也隻能繼續下去。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