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賈龠《孟夏》
2、況複煩促倦,激烈思時康。——杜甫《夏夜歎》
3、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蕭綱《采蓮曲》
4、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杜甫《夏夜歎》
5、誤他雙燕未歸梁。——葉小鸞《浣溪沙·初夏》
6、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盧照鄰《曲池荷》
7、夏條綠已密,朱萼綴明鮮。——韋應物《夏花明》
8、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李白《折荷有贈》
9、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王維《渭川田家》
10、脫巾掛石壁,露頂灑鬆風。——李白《夏日山中》
11、佳人彩雲裏,欲贈隔遠天。——李白《折荷有贈》
12、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13、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白樸《天淨沙·夏》
14、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蘇軾《浣溪沙》
15、麥隨風裏熟,梅逐雨中黃。——庾信《奉和夏日應令》
16、穀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李白《江夏別宋之悌》
17、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18、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高駢《山亭夏日》
19、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李商隱《贈荷花》
20、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白居易《采蓮曲》
21、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李商隱《贈荷花》
22、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3、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王安石《初夏即事》
24、乳燕雛鶯弄語,對高柳鳴蟬相和。——元好問《驟雨打新荷》
25、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26、別後歌斷雲間,嬌姿黯無語。——高觀國《祝英台近·荷花》
27、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蘇軾《賀新郎·夏景》
28、不管垂楊珠淚進,滴碎荷聲千頃。——王夫之《清平樂·詠雨》
29、喜靜看、匹練秋光,倒瀉半湖明月。——張炎《疏影·詠荷葉》
30、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31、山黛遠,月波長,暮雲秋影蘸瀟湘。——蔡鬆年《鷓鴣天·賞荷》
32、醉魂應逐淩波夢,分付西風此夜涼。——蔡鬆年《鷓鴣天·賞荷》
33、猶有遺簪,不展秋心,能卷幾多炎熱。——張炎《疏影·詠荷葉》
34、大唐造昌運,品物荷時成。——李泌《奉和聖製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35、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36、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楊萬裏《閑居初夏午睡起》
37、明鏡蓋紅蕖,軒戶臨煙渚。——葛立方《卜算子·賞荷以蓮葉勸酒作》
38、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範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39、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簷。——白樸《天淨沙·夏》
40、荷露墜,翠煙輕,撥剌遊魚幾處驚。——歐陽炯《漁父·風浩寒溪照膽明》
41、一目清無留處,任屋浮天上,身集空虛。——趙汝茪《漢宮春·著破荷衣》
42、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鬆風。——李白《夏日山中》
43、深夜無風新雨歇,涼月,露迎珠顆入圓荷。——閻選《定風波·江水沉沉帆影過》
44、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朱淑真《初夏》
45、湖間舊時飲者,今與誰俱?山山映帶,似攜來、畫卷重舒。——趙汝茪《漢宮春·著破荷衣》
46、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蘇舜欽《夏意》
47、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高駢《山亭夏日》
48、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翹飛上山,人困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王令《暑旱苦熱》
49、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王安石《初夏即事》
50、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宻蟲鳴處,時有微涼隻是風。——楊萬裏《夏夜追涼》
51、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52、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53、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蔡確的《夏日登車蓋亭》
54、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55、僧舍清涼竹樹新,初經一雨洗諸塵。微風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施肩吾《夏雨後題青荷蘭若》
56、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楊萬裏《閑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57、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其一》
58、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王令《暑旱苦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