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4年高考逐漸落下帷幕,2015年的高考即將來臨,每年高考臨近,各種高考衝刺標語開始盛行於校園。“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帥否?否,滾去學習”、“沒有高考,你拚得過富二代嗎”,高考標語的變化令人目不暇接。2000年前後的標語多是“努力拚搏”、“高考必勝”、“永不言敗”等,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考標語多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之類的,傳統而含蓄。不過短短十餘年,高考標語愈發展現出白熱化的意味。
這是不能不察覺的變化,變化裏蘊藏著某種社會情緒。“發狠”與“拚命”型的高考標語雖然還是在勵誌,不過顯然,它表達出的更是一種圍觀者正在洞見的現實:“拚爹”橫行、社會板結程度加劇的當下,盡管教育成本在逐年攀升,大學生的就業處境也越來越艱難,但高考仍然是“最不壞的選擇”。因為它遵循的是一整套相對公平的選擇機製,整體上是“分數前人人平等”。正因為如此,高考愈加成為下層青年改變命運的不二選擇。他們不能不“發狠”,不能不“拚命”。
然而,即便高考為“最不壞的選擇”,它改變命運的功能也正在弱化。換言之,就算有高考,普通學生也可能越來越拚不過“高帥富”。這一方麵,早已被關注。譬如,重點大學中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其所占比例的下降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再譬如,不同類型中學的教育差距在變大,城市與農村的教育裂痕在日益擴大。一些身處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學生,他們其實早就注定了要被別人在高考中遠遠地拋下。
如果連上大學都在變得機會不均等,又如何能在社會競爭中“勝出”?以上的種種事實,讓激昂的高考標語略顯蒼白。最大的問題出在哪裏?它指向的,無疑還是高考本身的話題。時至今日,高考雖然整體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但其自身的弊端也開始遮不住。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防不勝防的高考移民,高考舞弊,亂象頻出。尤為重要的是,城鄉教育資源分布差距巨大,且在不斷拉大。而在逐年加碼的高考改革,更呈現出一種“重城市輕農村”的取向。當種種蠶食高考公信力的舉措糾葛在一起,高考也就不那麼公平,高考標語也隻能催人黯然。
作為暫時沒有替代品的向上流動渠道,讀書還是有用的,高考仍未整體偏離其公平性的旨歸,這是“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帥否?否,滾去學習”標語出現的深層情緒基礎。但如何讓高考可以持續實現社會的流動,不至於窒息社會發展的活力呢?在高考標語激起的輿論漣漪後,我們不能不省思這一點。無論如何,高考標語依舊是板結年代最後的勵誌想象,請以糾偏來嗬護年輕人的想象。
徐瑞哲 轉眼間,離高考又隻有半年多了。不知又有多少學子正在寒窗苦讀。 每年複習迎考,有的校園中、教室裏總會拉出幾麵大紅條幅,名曰“勵誌標語”。可近日眾多網友采集其中“精品”語錄,以圖為證,實在雷人。譬如“隻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等,有人因此一笑了之,其實個中很有令人深省之處。 大標語似新聞標題,乃文眼。它們從特定角度勾勒了高考生態,也揭示了學校、教師、考生、家長等各方的深層心理。 試看一些勵誌標語的今昔對比。過去,“天生我材必有用”;現在,“沒有高考,你拚得過富二代嗎”。過去,“考試就像農民到了麥收,盡管辛苦,但不管怎樣終究是一種收獲”;現在,“不學習,如何養活你的眾多女人”。過去,“因共同的目標我們走在一起,靠集體的力量我們永爭一流”;現在,“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從考前到考後,雷人標語既反映出應試二字的某種殘酷性,又折射了高考被異化的價值觀。 針對考前複習,一部分雷人標語不由讓人聯想起上次高考曝出的考生在教室集體吊針補“營養液”一事,其中比較極端的代表性標語有:“零抬頭,無聲音”、“生時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等,仿佛高考就是一種不惜身心健康的搏命。在很大程度上,高考競爭其實早已不止是考生之間的競爭。因為這種競爭不僅帶來個人成績,也帶來了升學率、一本率、名校率、“北大清華率”等指標,成了中學甚至某些地方政府之間比拚教育政績的籌碼。高考指標重壓,導致教育者重壓,進而導致受教育者被重壓,每一個學生似乎都可以沒日沒夜像機器人一樣地學習,似乎都是可以被犧牲、可以換“政績”的籌碼。 另一部分雷人標語,則將高考成敗與人生成敗的關係進行了扭曲,把一種不良價值觀灌輸進考生頭腦。除了之前所述,將高考與 “高富帥”、“富二代”、“官二代”等掛鉤,還有標語說道“這是一個隻承認強者的時代,學習正賦予我們做強者的原始資本”。言下之意,高考成功就是成功人士,高考不成功就是被社會淘汰的弱者。秉持這樣的應考觀念,既對學生個人發展十分不利,也是基礎教育的某種失敗。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用戶注冊
投稿取消
文章分類: |
|
還能輸入300字
上傳中....